工业互联网新三年计划解读之五如何推进融通

工业互联新三年计划解读之五:如何推进融通应用深化行动?
工业互联新三年计划解读之五:如何推进融通应用深化行动?2021/02/23 10:02一、开展融通应用深化行动的重要性
工业互联赋能促进行业融通发展,可有效打破行业壁垒,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国和络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企业创新转型、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为什么要开展融通应用深化行动
首先,工业互联有助于打通产业生态跨行业供应链。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现代产业生态涉及行业越来越多,行业间信息孤岛问题愈发突出。工业互联平台是供给生产信息和需求信息的高效对接平台,能够有效打破各行业信息孤岛,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其次,工业互联有助于实现区域内行业协同整合升级。基于区域工业互联平台,可打破行业间壁垒,实现区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一体化,构建行业间协同创新体系,带动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工业互联有助于打通一、二、三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工业互联可有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进程,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更为新型产融结合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下一步如何推进融通应用深化行动
发挥大型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能力,促进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和融通发展。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大型集团企业建立工业互联平台,带动周边中小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形成行业生态。通过开放龙头企业各类资源,使相关中小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孵化”的共生共赢生态。
二是强化区域内产业链协同,打造工业互联产业集群。支持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的先进生产模式、资源组织方式、创新管理和服务能力,打造跨产业数据枢纽与服务平台,形成产融合作、智慧城市等融通生态。鼓励区域工业互联平台建设,多种方式引导区域企业使用平台,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基于区域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工业互联示范基地、工业互联产业集群。
三是推动行业融合应用试点示范。要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等优势资源,加快模式案例总结和经验推广(文章来源:中国工业互联研究院)
:Shin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部将协助济南普业拉力实验机拉伸紧缩速度及位移控制更准确进行处理或撤稿。 文章关键字工业互联 融通应用 数字化 农业现代化 工业互联“咖”解:工业互联价值凸显,APaaS平台举重若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时,工业互联已经成为工业创新转型的重要依托。2016年2月1日由工业、[详细] 16:09
工业互联发展趋势:重视工业智能的价值!从2017年官方文件发布《关于深化“互联+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的指导意见》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详细] 10:41
《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系列解读之人才保障日前,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时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再次对今后三年工业互联的重点工作内容做出了部署,为未来工业互联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工业互联人才发展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一、需求引领,推动专业建设与人才素质双提升我国工业互联发4、塑料拉力实验机常常要润滑展已经由概念普及阶段进入实践深耕阶段,现在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互联专业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互联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工业互联带动国内就业人数显著增加。据测算,工业互联在2019年带动总就业人数超过2679.6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3.46%,新增就业人数312.2万人。2020年,工业互联带动的总就业人数将达到2810.90万人,同比增长4.90%。另一方面,工业互联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远远不够。通过招聘站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工业互联人才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招聘(90.84%),校招占比不足10%。与工业互联带动新增就业岗位相比,学历教育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新增岗位需求。工业互联人才需求预测是科学开展工业互联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评价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工业互联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完成工业互联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人才大数据平台,汇聚各区域的工业互联新基建投入、企业岗位招聘、工业互联相关专业毕业生情况等数据,通过模型预测人才需求。向社会动态发布工业互联岗位需求信息,支撑人才政策的科学编制与精准实施,助力高质量就业。二、机制保障,以评促选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工业互联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制定职业和岗位调研制度,定期开展面向工业互联领域各类企业的调研;二是研制工业互联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引导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培养方案等建设;三是开展工业互另外联人才认证工作。针对每个典型岗位,建立认证体系,包括认证课程、认证考试、认证授权点等。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加快工业互联领域“1+X”证书试点。三、培养为基,以训促学加速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现阶段多数院校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工业互联人才的社会需求,但目前遇到一系列问题。一是工业互联体系复杂,教育教学标准不统一。目前工业互联相关专业比例不高,尚未有完善的教育教学标准,多数处于摸索的阶段。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教材和课程资源。教师对于工业互联知识和技能不熟悉,对于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教学的经验缺乏。三是产业和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目前工业互联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不明确、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钩,产业和教育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尚未形成。通过建设共享型工程实习基地,加快工业互联人才培养。从硬件设备、实操系统、管理平台等维度出发,规划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方案,通过综合规划实训场地、设计实训方案,开发相应实训设备,汇聚教育教学、互动体验及展示宣传等多类服务,为参训人员带来一站式的工业互联专业培训,加强管理、运维、技术、服务等多维度、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满足工业互联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进工业互联落地实施。[详细] 22:25
工业互联新三年计划解读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我国工业互联历经三年起步期,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将是工业互联立足我国制造业[详细] 10:01
【深度】工业互联新三年计划解读之一:新高度 新阶段 新篇章工业互联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提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创新发展战略”,并在此后4年连续对工业互联创新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贯彻中央重要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工业互联发展行动计划(年)》等政策文件,此后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此背景下,《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的发布,代表我国工业互联事业在新的高度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启了新的征程。一、我国工业互联创新发展成效显著自《工业互联发展行动计划(年)》发布以来,我国工业互联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大功能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行业融合应用加速纵深拓展,产业生态规模持续发展壮大。首先,三大功能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一是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工业互联络体系加速建设,应用5G等新型络技术,已经覆盖300个城市、连接18万家工业企业;“东南西北中”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完成并稳定运行,74个二级节点已上线,标识注册量突破70亿。二是平台带动效应不断增强。我国工业互联平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已经超过70个,多层次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4000万台套,工业APP突破25万个,35万家以上工业企业上云,行业赋能效果日益凸显。三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国家级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与21个省级平台实现对接,已累计覆盖14个行业、10万余家工业企业,初步实现工业互联安全态势可感可知。安全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其次,行业融合应用加速纵深拓展。一是从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各领域延伸。工业互联已应用到钢铁、交通、能源、物流等3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二是从效率变革向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延伸。工业互联在全面提升研发生产效率的基础上,使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有效激发,生产方式、管理范式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活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从单体应用向系统化、集群化应用延伸。大企业开放资源建平台、中小企业融入链条用平台,大中小企业依托工业互联融通创新、协同转型的良好态势加速形成。第三,产业生态规模持续发展壮大。一是政策引领初见成效。当前已有27个省(区、市)发布工业互联发展政策,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互联发展,初步形成系统推进、梯次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工业互联创新发展工程在突破关键技术、培育解决方案、建设公共平台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数字孪生、边缘计算、工业智能、5G应用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基本与国际同步。三是产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9%,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6%,带动就业人数131.29万人。二、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迈进新征程未来三年将是我国工业互联快速成长期的关键期,此次《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的发布,正是对这一关键期我国工业互联创新发展作出规划,体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从更广范围上看,《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基于十一项重大行动,全面深入地对我国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进行了部署。相比《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新的行动计划增加了“数据汇聚赋能行动”“技术能力提升行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不仅是对工业互联各领域更全面的覆盖,更凸显了数据等要素的重要意义。依托十一项重大行动,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基础设施将基本覆盖各区域、各行业;智能化制造、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基本建成覆盖全、多方联动、运行高效的工业互联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从更深程度上看,当前我国工业互联创新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对于工业互联基础创新能力等更深层次问题重视程度的加深。根据行动计划,未来三年,我国将在络、标识、平台、安全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工业芯片、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等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统一、融合、开放的工业互联标准体系,关键领域标准研制取得突破。上述基础创新能力的突破,将在更深程度支撑我国工业互联创新发展,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落地生根提供肥沃土壤。从更高水平上看,《工业互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工业互联将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从行动目标看,新的行动计划的目标从原先的“初步建成工业互联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转变为“工业互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从行动内容看,将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由产业本身到各行业应用赋能的全方位提升,包括培育产业龙头,形成1~2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面向垂直细分行业,形成100个左右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等。可以说,本次行动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将全面推动我国工业互联产业事业到达一个全新的高度。[详细] 09:43
+加载更多
金华工服定做平顶山工作服定做
东营西服定做